轉自:日本音樂料理店論壇

 

【原文】

8017﹞遠景

次の公園で
僕らは寢っ転がって
地球になるよ
地面がまあるく見えるくらい頬を寄せて
空に抱かれている事を感じる
の拔け殻ありったけ集めて
パリパリとした音を聞きながら語る
ここで二人は木になって
何十年たち枝を広げたら
隣の君に葉でれる
揺れることで風に形を与え
少し伸びて枝の絡まるその頃に
冬が來てはちょっぴり縮まるのさ
いつかの春には抱き合えるかな

 

 

【翻譯 by Revin 遠方的景色

在下一個公園裡
我們橫躺著
化為地球
能夠清楚地看見地面    將臉頰貼近
仿佛被天空所擁抱
將蟬殼全部收集起來
一邊聽著咯吱咯吱的聲音    一邊交談
兩人在此化為樹木
若是伸展開數十年的枝幹
碰觸著身旁的你的葉
搖動著    風賦予我們形體
稍稍伸出枝葉    在彼此纏繞的那一刻
冬天降臨了    微微蜷起身體
能夠互相擁抱嗎    在那個總有一天會到來的春天裡

 

 

【評論by Revin

在譯完這首詩之後首先出現在我腦子裡的,既不是以往成條成例的分析點,也不是關於美的細節描述,而是某個具體的詩篇——舒婷的《致橡樹》。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或許也算是我對這首詩特點的一個理解吧
首先還是要先來看看小七所取的題目遠方的景色。對此我覺得與其說是遠景,還不如說作為願景來理解更為恰當。以第七句為分界,將這首詩劃分為兩個世界——從兩人在公園裡遊玩、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收集蟬殼,之後就變成了樹木、伸展開枝葉——從詩的內在邏輯上看,這其實是一個從現實非現實的跨越和過渡。聯繫這兩個世界之間的鋼絲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細節,它是以淡淡的悲哀為底色的。小七所描寫的、將人做為樹木展枝、搖動、擁抱的遠景,其實就是現實中的願景的具現化。
關於這點,小七的這首詩與舒婷在《致橡樹》裡所描寫的意象有著驚人的相似: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但與《致橡樹》那種紅色年代的理想主義不同的是,小七的詩更帶著一種美妙的距離感。而這好像是隱喻著人與人之間那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即使化為了樹木,還是無法相合。
稍稍伸出枝葉    在彼此纏繞的那一刻
冬天降臨了    微微蜷起身體
能夠互相擁抱嗎   在那個總有一天會到來的春天裡
即使有著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土地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即使這樣,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期盼那春天來臨之際緊緊擁抱的溫暖吧。正如小七在夢醒之後的歌詞裡所寫的那樣:似乎保持著微妙的距離守候著/我一邊迷惘著/一邊露出了微笑。
總而言之,小七的詩是一種充滿了細節和想像的美
在思想和行動方面,微不足道的事是有其魅力的。這也是在一切文學作品中表述的那種卓越哲理的基石。但有時生活中的空談和蠢事常常讓人感到非常厭煩,我們似乎在一個更抽象的層面裡才能達成精神上的一致。因此,在小七的詩裡才會經常性的表現出某種悲哀的痕跡。
……個人覺得這並沒什麼不好
換個角度來想,其實感受悲哀和失落會比單純地感受快樂更能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有時候總會覺得……在我自己與快樂的回憶之間,其實存在著一道同我自己和實際的快樂之間同樣深的鴻溝。如果生活裡只有快樂的話,那之後我會一點也回憶不起來的。小七在詩裡所展示的這種細微而又無處不在的悲傷,正使我們能夠詳細地看到或聽到生活中每一個彼此分離的事件。實際上,作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我們也不可能看到或聽到其他的什麼東西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七的詩無疑是一種連接著悲與喜的正反面的轉變式……並且帶著在生活中處理一切值得我們去反思的重大問題的特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tsuki85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